微信AI搜索功能引发隐私争议:自动生成个人简历是否越界?

近日,微信新推出的“AI搜索”功能引发公众对隐私保护的广泛讨论。据多位用户反映,当微信公众号推文中出现个人姓名时,该姓名会自动转为蓝色超链接,点击后可查看由AI生成的“个人简历”及相关推文内容。部分用户质疑这一功能存在“强行开盒”风险,即未经授权聚合公开信息可能构成变相侵犯隐私。

腾讯公司对此作出官方回应,强调AI搜索功能仅整合公众号及互联网公开信息,绝不涉及用户私密数据如聊天记录、朋友圈内容等。该功能是微信搜索接入DeepSeek-R1模型后的升级服务,旨在通过大模型技术提升搜索智能化水平,优化语义理解和复杂查询处理能力。目前该功能仍处于灰度测试阶段,仅向部分用户开放。

技术实现层面显示,AI搜索通过分析公开文本中的实体名称建立关联索引,其数据源严格限定于网络公开内容。但姓名自动链接的设计引发争议,有观点认为即便数据来源合法,这种主动呈现个人信息的方式仍需用户授权机制。腾讯表示已注意到用户反馈,承诺将持续优化体验,未来可能引入功能开关等用户控制选项。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微信宣布接入DeepSeek模型时,已明确将隐私保护作为技术落地的核心原则。此次争议反映出AI技术便利性与隐私边界之间的普遍矛盾。行业专家指出,类似功能需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建议平台在提升信息获取效率的同时,应建立更透明的用户知情权机制。

目前微信官方渠道暂未公布具体优化时间表,但强调所有数据处理均符合《生成式AI管理规定》要求。对于敏感信息处理,腾讯表示已建立人工审核通道,用户可通过客服反馈特殊情况。随着AI搜索测试范围的扩大,其隐私保护机制的实际效果将持续受到公众监督。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