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于7月22日正式开源“天工-Lab”运动控制框架,并同步开放多场景虚拟训练场,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迈入开放协作新阶段。该框架由创新中心自主研发,填补了高性能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在开源领域的空白,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强化学习与模仿学习机制,使机器人具备应对复杂地形的实时步态调整能力。
技术突破方面,“天工-Lab”框架显著提升了机器人在台阶、斜坡、草地等多样化环境中的自主适应能力,训练效率较传统方法提升80%以上。配套开放的虚拟训练场涵盖起居室、商超、工厂等十余类高保真场景,结合数字孪生仿真系统,可支持大规模具身智能数据采集,突破物理环境中机器人数量限制。创新中心CTO透露,该技术已应用于半马冠军“天工Ultra”机器人,其最高奔跑速度达12公里/小时,可稳定通过碎石、沙地等极端地形。
开源生态布局上,此次发布的代码库包含运动控制算法、仿真环境接口及训练工具链,开发者可直接调用模块化功能进行二次开发。创新中心强调,开源策略旨在汇聚全球科研力量,加速行业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此前,该中心已陆续开放机器人结构设计文档、URDF模型及3.6万次下载的RoboMIND数据集,初步形成“硬件平台-算法框架-数据生态”的完整技术开放体系。
产业影响层面,分析指出“天工-Lab”将降低人形机器人30%以上的场景适配成本,尤其推动特种作业、智慧物流等领域的快速落地。目前,北京大学、商汤科技等百余家机构已接入该框架,基于其开发的“天工行者”等衍生机器人进入测试阶段。创新中心同步建设的具身智能中试基地预计年内投用,可支持10类实体场景的标准化验证,进一步解决量产瓶颈问题。
随着全球人形机器人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通过核心技术开源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转变。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开源或将成为推动行业建立统一技术标准的关键契机。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