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聚焦具身智能商业化:2026年或成量产元年

AI新闻资讯4小时前发布 AI视野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具身智能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成为焦点议题。多位企业高管、行业专家及投资人士指出,受技术进步、政策驱动与资本热潮推动,具身智能正加速突破实验室限制,向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医疗康复等现实场景渗透。业内人士普遍预测,2026年或将成为该技术的量产交付元年。

当前,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呈现三大特征:一是硬件成本持续下降,特斯拉Optimus、优必选等企业已启动量产计划,模块化设计推动功能单元互换;二是模型能力快速迭代,混合专家系统(MoE)与强化学习协同使开放式任务完成率突破91%,但动态平衡控制等关键技术仍需突破;三是应用场景裂变式拓展,宝马工厂部署Figure机器人执行装配任务,机场导览机器人实现多语言交互,医疗领域微米级操作精度达临床标准。

政策层面,中国《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2025年量产目标,北京、上海等地成立产业创新中心。资本市场上,2025年前5个月融资额超230亿元,上海国投等机构通过子基金放大效应加速生态构建。中信证券分析指出,中国制造优势将成为全球硬件降本的核心支撑,而庞大应用场景为技术验证提供独特试验场。

尽管商业化进程加速,行业仍面临高性能机器人单价过高、数据隐私保护等挑战。原力灵机创始人唐文斌强调,通用化需突破物理世界感知与复杂任务规划两大瓶颈。随着4D世界模型开源与大模型驱动闭环系统成熟,具身智能有望在2026年迎来“DeepSeek时刻”,开启从千台级到万台级的量产跨越。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