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具身智能公司Figure近日宣布完成10亿美元C轮融资,投后估值达3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00亿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本轮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英伟达、英特尔资本等11家机构参与,资金将重点用于通用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量产及商业化落地。
技术迭代与新品发布同步推进
在融资披露次日(10月9日),Figure正式发布第三代机器人Figure 03。该机型采用灰色网状织物包裹机身,配备触觉传感器及手掌嵌入式摄像头,显著提升精细操作能力。其足部采用镂空足弓设计,支持感应充电技术,平衡性与续航效率较前代优化。国金证券分析指出,头部企业如Figure、特斯拉有望在2025年实现小批量生产,2026年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服装、物流、康养领域将成为首批商业化落地的核心场景。
商业化面临工程化挑战
尽管资本热度高涨,行业仍面临从实验室到量产的“卡脖子”难题。Figure创始人Brett Adcock坦言,家庭场景的复杂性和缺乏标准化流程是主要障碍。目前公司设定的任务完成率、故障率等关键指标仍与目标存在差距。值得注意的是,Figure在终止与OpenAI合作后,自主研发的Helix模型已实现视觉-语言-动作的端到端控制,可减少单动作训练量,为规模化部署提供技术支撑。
资本市场的狂热与理性
公开数据显示,Figure估值在18个月内飙升14倍,其发展轨迹呈现典型硅谷式爆发:2023年3月首款原型机仅具备基础行走功能,2024年8月发布的第二代产品已能搬运25公斤货物;2025年2月转向自主技术路线后,融资节奏进一步加快。分析师提醒,当前行业仍处于“资本驱动”阶段,实际商业化回报需验证机器人替代人力的成本优势。随着赛力斯等企业近期加码具身智能合作,技术竞争与场景验证将进入白热化阶段。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