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涂盈锋教授团队近日在《自然·通讯》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成功构建全球首个用于痛风主动治疗的“纳米马达”系统。该装置以直径200纳米的二氧化硅为载体,负载柠檬酸钠与尿酸酶,能在关节液中自主巡航并高效降解尿酸结晶。动物实验显示,其关节损伤修复率超90%,且无显著副作用,有望在未来五年内实现“一针治痛风”的临床目标。
在癌症治疗领域,中国科学家同步取得重要进展。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发的纳米机器人通过仿生设计突破血脑屏障,利用中性粒细胞载体将放射性药物精准递送至脑胶质瘤部位,小鼠实验中肿瘤体积缩小达90%。另一项针对白血病的临床试验表明,搭载AI导航的纳米机器人可识别并清除变异细胞,使患者存活率提升50%。
血栓治疗方面,国产溶栓纳米机器人展现出卓越性能。哈尔滨团队研发的装置能在6分钟内清除4毫米血栓,血管再通率较传统药物提高3倍,心肌梗死致残率下降40%。其表面修饰的抗纤维蛋白抗体可实现0.1毫米级定位精度,为急性心血管事件提供新解决方案。
这些突破性进展标志着纳米医疗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尽管量产稳定性和成本控制仍是产业化挑战,但该技术已展现出重塑精准医疗格局的潜力。据行业预测,到2030年纳米机器人或将在抗衰老、脑机接口及疾病预警等领域实现更广泛应用。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