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I克隆声音技术滥用引发的侵权乱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央视调查发现,部分网络博主利用该技术仿冒奥运冠军全红婵、孙颖莎、王楚钦等公众人物声音进行农产品带货,已形成灰色产业链。
在抖音平台,名为“我是小助理吖”的账号发布17条仿冒全红婵声音推销土鸡蛋的视频,其中单条视频点赞量达1.1万次,关联商品销量显示4.7万件。视频中AI合成的“全红婵”声称:“我是你们的婵宝,今天想帮妈妈把老家的土鸡蛋分享给粉丝。”而全红婵家人早在今年4月就澄清,其从未授权任何农产品代言。类似地,“小兔真可爱”账号还仿冒孙颖莎、王楚钦声音为同一产品带货,孙颖莎的AI克隆声音称“这是自家散养土鸡产的蛋,营养价值高”,王楚钦的仿冒音频则虚构“收到婵妹私信推荐”。
网络安全专家指出,此类行为不仅侵犯当事人人格权,更涉嫌欺诈消费者。技术层面,当前语音大模型仅需十几秒原始音频即可完成声音克隆,部分平台甚至存在公开兜售克隆教程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乱象已从带货延伸至24小时语音直播领域,演员靳东成为被仿冒最频繁的对象。据披露,仿冒直播既能骗取打赏,又可快速孵化高流量账号为后续变现铺路。
职业配音演员同样面临“AI盗声”困扰。从业十余年的武扬曾发现某餐饮企业使用其克隆声音制作宣传片,转发量超2800次,而侵权方仅愿赔偿5000元且拒绝道歉。此类案例暴露出现行法律救济的困境——受害者常陷入举证难、维权成本高的被动局面。
针对该现象,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将于9月1日施行《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要求生成内容需添加显式标识。业内人士呼吁,平台应加强音频内容审核,同时需完善技术溯源机制,从源头遏制声音盗用行为。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