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大学工程管理创新人才教育与发展论坛暨清华MEM课程开放日”活动中,360集团创始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在读创新领军工程博士周鸿祎发表主题演讲,系统阐述人工智能从大模型向智能体演进的技术趋势及其社会影响。他指出,当前大模型在推理能力提升、开源生态成熟及算力成本下降三大突破的推动下,已迈入具备类人特征的智能体新阶段。
周鸿祎强调,智能体不应被简单定义为工具软件,而应被视为具备助理、实习生乃至虚拟员工属性的协作对象。其核心能力体现为“慢思考”——通过强化学习与任务规划,将复杂目标拆解为可执行步骤,并在试错中形成闭环解决方案。他以“如何把大象放进冰箱”为例,说明智能体可模拟人类分步思考、动态调整的解决问题能力。
智能体的类人特征具体表现为四大维度:自主规划任务路径、持续保存工作记忆、灵活调用专业工具、多智能体协同作业。周鸿祎特别指出,单个智能体应聚焦特定角色定位,“如同企业员工各司其职”,通过角色化分工构建高效虚拟团队。这种特性将催生新型经济形态——个人可通过管理智能体集群升级为“超级个体”,企业则转型为以少量人力驱动大规模智能体协作的“超级组织”。
针对落地实践,周鸿祎提出企业AI转型五步框架:认知转变(视智能体为“人”)、小场景切入、虚拟团队构建、业务专家主导、坚持人类监督机制。他同时呼吁高等教育改革,建议增设“自然语言编程”等课程,培养兼具技术理解与业务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AI不会淘汰人类,但会淘汰不会使用AI的人。”周鸿祎总结称,未来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否有效领导智能体团队。据其预测,智能体经济规模将十倍于传统软件市场,这一变革已从技术层面延伸至组织形态与社会分工的重构。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