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在长沙科技创新发展大会上发表演讲时透露,他日常使用包括中国开发的DeepSeek、Kimi以及美国的ChatGPT、Gemini、Claude等多款人工智能工具。这位2013年因”生物大分子计算建模”获诺奖的斯坦福大学教授强调,AI技术对科研工作具有广泛助益,建议使用者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心,掌握向AI有效提问的技巧。
作为计算生物学先驱,莱维特教授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开创了”看见生命”的研究范式,其工作为现代药物设计、结构生物学及AI辅助科研奠定了数学基础。他在演讲中指出,中国在构建科研生态体系方面展现出超越西方的发展速度,特别擅长将前沿技术转化为日常应用工具。
这位跨界科学家透露,已将其研究方向拓展至人工智能领域。他认为,科研人员应当以开放态度尝试各类AI工具,通过优化提问方式充分挖掘技术潜力。这种观点与其长期倡导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一脉相承,也反映出顶尖科学家对新兴技术的前瞻性判断。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