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西医院举行“重儿·小乙AI家庭医生”项目通气会,宣布国内首个专注于儿童健康的AI家庭医生系统正式在江西投入应用。该系统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研发,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缓解基层儿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
技术核心方面,该系统创新性地实现了专业医学语言与家庭健康咨询的自然转换。据院方介绍,其内置的儿科循证知识库整合了国内外权威临床指南、专家共识及教材数据,并经过专业团队核验与溯源处理,形成可动态更新的智能支持体系。在交互设计上,系统采用双重防“幻”机制:基于检索增强技术(RAG)的实时数据支持,以及可视化诊断推理过程的“可见思考”模式,确保每项建议均有明确依据。目前该系统的诊断逻辑已通过56名儿科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多轮验证,外部专家认可率达95.83%。
与此相呼应的是,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与北京儿童医院联合开发的AI儿科医生系统近期也在多地试点中展现成效。该系统采用“真人医生+AI”的协同模式,整合了300余位专家的临床经验与数十万份病历数据,可快速生成涵盖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方案。试点数据显示,应用该技术的基层医疗机构日均接诊量提升显著,同时疑难病例转诊率下降约18%。
值得关注的是,此类AI医疗系统正逐步形成分层服务体系。除面向家庭的“小乙”系统外,北京儿童医院已同步开发针对复杂病例的“专家型”AI及适用于社区医院的基层版本。技术团队透露,未来将通过持续学习区域病例数据,优化形成本土化诊疗方案,但现阶段仍强调AI的辅助定位,所有诊断需经执业医师确认。
业内专家指出,AI儿科应用的推广仍需突破数据隐私保护、责任界定等伦理规范瓶颈。目前各试点单位已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定期监测系统准确率与医生采纳率等关键指标,为后续优化提供依据。随着这些技术在全国更多地区的落地,儿童医疗资源均衡配置有望实现实质性突破。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