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下半年,中国机器人产业正迎来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近期多项行业动态显示,产业链在核心零部件国产化、人工智能融合及场景应用拓展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为板块行情注入持续动能。
技术突破加速商业化进程
在感知与执行技术领域,毫米波雷达、量子点触觉传感器与3D视觉模组构成的“技术铁三角”已实现环境感知能力的跃升。例如,优必选Walker S2工业机器人全球首创热插拔自主换电技术,支持全天候作业,目前已获车企500台订单,用于汽车质检与装配环节。医疗机器人方面,上海微创医疗“妙手S”完成全球首例5G远程心脏二尖瓣修复手术,操作精度达0.1毫米级,标志着高端医疗机器人进入临床实用阶段。
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突破成本瓶颈
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部件本土化进程加速,推动整机成本持续下行。宇树科技与智元机器人近期中标中移(杭州)1.24亿元人形机器人采购项目,其自主研发的灵巧手与动态平衡系统性能已达国际领先水平。据行业测算,Optimus Gen-3等产品量产成本已压缩至2万美元以下,规模化应用拐点临近。
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
国家“制造强国”战略持续深化,地方专项扶持政策聚焦核心零部件攻关与示范应用。2025中国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大会将于8月13日在沪召开,预计超200家产业链企业展示最新技术成果。资本层面,京东近期密集投资千寻智能、逐际动力等企业,单笔融资规模最高达10亿元,重点布局零售与物流场景解决方案。
市场表现与估值分化
当前板块呈现结构性机会:传统工业机器人市盈率低于20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虽估值偏高,但动态市盈率逐步回归合理区间。值得注意的是,机器人ETF已连续27周资金净流入,反映中长期配置价值获机构认可。
综合来看,随着技术迭代、成本下降与政策支持形成合力,机器人产业正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落地,工业协作、医疗、物流等细分领域有望率先实现业绩释放。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