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误判真人创作引争议:新规出台强化算法治理与创作者权益保护

近期,AI技术深度渗透各行业的同时,内容创作领域频现算法误判真人创作的现象,引发广泛争议。随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政策层已明确将强化AI应用的规范治理,相关技术标准与监管框架预计于9月1日正式施行。

误判案例激增暴露算法缺陷
多平台用户反馈,原创图文、视频等内容被AI审核系统错误标记为“机器生成”,申诉流程冗长且通过率不足30%。业内分析指出,当前AI识别技术过度依赖训练数据的模式匹配,难以区分高度创意的人类作品与生成式内容。例如,部分手绘插画因风格独特被误判为AI制图,而富含隐喻的诗歌文本则因“非常规语法”遭下架。

新规聚焦技术伦理与权益平衡
即将实施的《人工智能+行动意见》提出三项针对性措施:
1. 透明度要求:强制平台公开内容审核的AI模型基础参数及训练数据来源;
2. 人工复核机制:对标记为AI生成的内容需经至少两名专业人员复核;
3. 创作者救济通道:设立48小时快速申诉窗口,误判致损者可申请最高10万元赔偿。

企业端技术升级同步推进
苹果、百度等企业近期加码“人机协同”识别技术研发。苹果新专利显示,其端侧AI将通过分析创作过程的行为数据(如笔触压力、编辑轨迹)辅助判别。百度则推出“创作者数字指纹”系统,通过长期跟踪用户内容特征建立可信度模型。

行业专家指出,新规实施后,内容平台需在算法效率与精准度间重新权衡,短期可能增加约15%的审核成本,但长期将优化生态健康度。目前,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已启动内部合规测试,预计8月下旬完成首批系统改造。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