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智学院周年成果:AI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突破,Nature论文、大模型与机器人亮相

AI新闻资讯12小时前发布 AI视野

上海创智学院近期通过一系列活动与成果发布,集中展现了其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在成立一周年之际,学院于9月12日至13日举办首届“创智未来大会”,并同步开展“创智开放日暨人才培养论坛”,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破界式”选才与个性化培养体系
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丁晓东在论坛中强调,学院采用“破界式”招生模式,通过全年多轮选拔营遴选出818名学生,重点关注学生的抱负、勇气、格局及风险认知能力。培养环节实行“一生一策”方案,依托万卡规模算力集群和项目算力联盟,构建“育人-科研-产业”闭环生态。副院长吴力波指出,这种实战导向的模式旨在培养兼具研究能力与创业精神的高端人才。

前沿科研成果密集亮相
技术突破方面,博士研究生马炜杰团队研发的“无缝超广角实时裸眼3D显示技术”被《Nature》正刊收录,成为学院首篇发表于顶级期刊的论文。同期发布的还包括全球首个机理可解释AI框架、创造力智能交互测评系统等7项创新成果。此外,学院与无问芯穹共建的“智能终端联合实验室”推出终端本征大模型Infini-Megrez 2.0,其7B内存开销实现30B模型性能,推理速度提升10倍,为AI PC应用提供支持。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态实践
学院通过“核心师资+产业协同”模式,链接31所高校及头部企业。全时导师印真团队孵化的“创智龙”情感交互机器人,从立项到迭代仅用5个月,展现了快速工程化能力。万物灵犀CEO叶宇翔透露,该项目计划从B端市场切入千亿级陪伴机器人领域。论坛期间,学院还启动了首届“创智未来之星”创业大赛,为青年创新者提供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全链条支持。

周年成绩单与未来规划
作为教育部与上海市部市合作重点项目,学院一年来已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前沿为牵引”的办学特色。副院长乔宇表示,未来将聚焦认知智能、情境智能等方向,鼓励师生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研究。丁晓东总结称,学院将持续通过“战场式”培养机制,推动人才在国家战略需求领域实现“从不可能到可能”的跨越。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