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YouTube因未经用户同意使用AI技术修改视频内容引发广泛争议。多位创作者反映,平台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对其上传的视频进行了包括清晰度提升、降噪等处理,导致人物形象出现非预期的AI修饰痕迹。
音乐类知名创作者Rick Beato在社交媒体上指出,其视频中头发、皮肤等细节呈现”不自然的修饰感”,类似情况也出现在其他创作者的内容中,如衬衫褶皱被强化、耳朵形状扭曲等。尽管这些改动较为细微,但创作者普遍认为此类调整破坏了内容的真实性与个人风格。另一位博主Rhett Shull公开质疑该技术”侵蚀了观众对创作者的信任基础”。
YouTube编辑与创作者联络主管Rene Ritchie回应称,当前仅对YouTube Shorts中少量视频进行技术测试,目的是通过传统机器学习改善画质。平台强调会持续收集反馈优化功能,但未明确说明是否将建立事前授权机制。
美国匹兹堡大学数字媒体专家Samuel Woolley指出,此类未经许可的内容修改涉及创作者版权与道德问题,且平台对技术应用的透明度不足。争议焦点在于:技术优化与内容真实性之间的界限应如何界定,以及平台方是否有权单方面决定对用户作品进行二次处理。
目前,该事件已引发关于数字时代创作者权益保障的行业讨论。部分业内人士建议,平台应建立更透明的技术应用披露机制,同时为创作者提供是否启用AI增强功能的自主选择权。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