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学期伊始,北京市教育领域迎来重大变革——全市1400余所中小学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183万名学生。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首个省级层面系统性人工智能教育普及计划的落地实施,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的标准化教学将助力培养未来智能社会所需的核心素养。
课程体系采用分层递进设计,小学阶段通过游戏化互动激发兴趣,初中侧重技术原理认知与简单应用开发,高中阶段则深化算法理解与伦理思辨。教学内容涵盖四大核心模块:基础概念认知、应用技术解析、实现方法探究及伦理社会影响,形成”感知-应用-创新-思辨”的完整学习闭环。中关村第三小学等试点校已开发出特色教学路径,如低年级在艺术学科中融入AI创作体验,高年级则逐步过渡到算法设计与开源硬件实践。
为保障教学质量,北京市构建了”政-校-企”协同推进机制。9月11日服贸会期间,海淀等五区教委与飞象星球签署战略协议,落地国内首个贯通全学段的AI系统课程,采用”双师课堂+项目制学习”模式,配套160节标准化课程资源。该课程已上线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其特色墨水屏终端在平谷区试点中显著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时长。师资培养方面,通过高校联合培训、三级教研机制及数字化教学手段,有效缓解专业教师短缺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多校开展跨学科融合创新。广渠门中学将AI与生物、艺术课程结合,开发AIGC辅助创作项目;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引入智能助教系统支持实时互动答疑。这种”AI+“教学模式既强化了学科知识应用,又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据《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要求,各校需建立包含过程性评价与作品展示的多元考核体系,并嵌入数据安全、算法伦理等教学内容。
此次改革响应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通过标准化课程建设、智能教具应用及城乡资源共享,为全国基础教育阶段人工智能普及提供了可复制的”北京方案”。正如教育专家指出,该计划并非旨在培养专业人才,而是帮助新一代在技术洪流中建立批判性思维,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积极参与者与责任担当者。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