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至27日,AICC 2025人工智能计算大会在北京市海淀区举行。本次大会聚焦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与国产AI算力体系优化,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支持,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多部门共同指导。作为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落地的关键举措,大会发布了《基于超节点创新联合体,打造行业智能体——智算应用“北京方案”》,标志着我国在自主可控智算生态建设上迈出重要一步。
“北京方案”由中国移动、浪潮信息、智源研究院等30余家领军企业联合发起,其核心在于构建超节点创新联合体,通过整合国产AI芯片、系统厂商及大模型开发力量,开发面向科研、医疗、制造等垂直领域的“行业智能体”。该方案首次实现“国芯、国连、国用”的全链条协同,直接响应国家《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中关于智能体普及率的目标要求。据测算,智能体应用的词元消耗量将达到大语言模型的10倍量级,这对算力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而具备极低通信延时、超大规模单机算力的超节点服务器成为关键支撑平台。
技术层面,“北京方案”创新性地采用总线级互联技术,将上百颗AI芯片整合为逻辑统一的紧凑计算单元。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透露,自2024年成立“超节点算力集群创新联合体”以来,已在互连协议、标准制定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加速技术转化,海淀区同步推出最高2000万元的算力补贴政策,覆盖从初创企业到行业龙头的全生命周期需求。
生态建设方面,北京智源研究院在会上发布“众智FlagOS v1.5”开源系统,着力解决AI算力生态碎片化问题。清微智能联合清华大学等单位成立的“北京市可重构算力软硬件协同技术创新中心”,将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算力底座。值得关注的是,北京经开区已启动50万平方米“模数世界”新质产业社区建设,目前启源部落入驻率达100%,通过常态化举办生态雨林大会等活动,形成“场景试验-商业推广”的闭环培育体系。
应用落地成果显著,北京市已累计发布50余个人工智能场景订单,涵盖政务大模型“亦智”、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标杆项目。随着国家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基地、智能制造基地相继落地,超节点技术正在医疗影像分析、自动驾驶等场景实现规模化部署。业内专家指出,这一系列举措将有效推动AI技术从“头部玩家专属”向“全行业可及”转变,预计到2030年带动北京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万亿级。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