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第二十二届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在沪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联合主办,以“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为核心议题,深入探讨AI技术对知识产权体系带来的变革与挑战。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杨帆受邀出席主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系统阐释了AI与知识产权融合的创新实践及全球治理路径。
AI重构知识产权全链条效率
杨帆指出,知识产权领域高度依赖专业化文本处理,而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大模型技术显著提升了机器对专利文献、商标数据等复杂文本的理解能力。商汤科技通过“大装置+大模型”技术协同,已实现知识产权全场景渗透:在专利申请环节,AI智能检索系统可快速匹配技术文献,将传统人工审查效率提升数倍;在侵权监测领域,结合区块链的AI平台能实时追踪商标及图像侵权行为,并自动固定电子证据;此外,通过多模态分析技术,AI可精准评估专利价值,促进技术供需对接,激活“沉睡专利”的商业转化。
技术落地与治理挑战并存
商汤“日日新”大模型凭借跨模态解析能力,已成功应用于签证申报、海关单据等复杂场景验证,目前正与长三角产业促进机构及律所合作,将多模态能力迁移至知识产权服务领域。杨帆强调,AI在提升产业价值的同时,也对现有治理体系提出新课题,例如生成式AI引发的版权归属争议、数据训练合规性等问题需全球协同应对。商汤正通过参与国际伦理治理框架构建,推动形成兼顾技术创新与权益保护的行业标准。
基础设施赋能行业智能化转型
商汤AI大装置SenseCore作为底层算力支撑,显著降低了知识产权领域应用AI的技术门槛。该平台整合了从芯片层到算法层的全栈能力,结合日日新大模型的文本生成、图像解析功能,可为从业者提供从专利撰写辅助到侵权风险预警的一站式服务。杨帆表示,商汤将持续开放技术能力,与全球机构共建“AI+IP”生态,助力创新成果的高效保护与转化。
此次论坛释放明确信号:AI与知识产权的深度融合已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随着技术提供商、立法机构与国际组织的协同推进,兼具效率与公平的全球治理新范式正在形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生态提供制度保障。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