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种名为“抽象AI短剧”的新型内容形式在短视频平台迅速走红,成为行业焦点。以爆款作品《九尾狐男妖爱上我》为例,该剧融合古装、玄幻与无厘头元素,凭借“九尾狐尾巴炸成鸡毛掸子”“龙女炖鹿妖”等癫狂剧情斩获1.8亿播放量,登上抖音短剧热榜前列。同类作品如末日题材《长安秘案录》、萌宠剧《霸总雪纳瑞》也表现亮眼,单部播放量均突破千万,印证了AI短剧的市场潜力。
低成本制作背后的真实账本
尽管网络流传“50元可制作3集短剧”,但业内人士指出,这一说法仅为营销噱头。实际制作中,50元仅能覆盖基础AI工具(如Runway、即梦)的月费,单集1分钟短剧的综合成本约100元,5分钟复杂剧情则需数百元。不过,与传统真人短剧相比,AI短剧仍具显著效率优势:4人小团队可在2小时内完成从构思到发布的全部流程,而传统剧组需数十人协作并按天计费。技术迭代也大幅提升了生成质量,早期“狗长人脚”“角色脸崩”等问题已明显减少。
商业化探索:流量热度与变现困境并存
目前,AI短剧的变现模式主要依赖广告植入、平台流量分成、付费观看及培训卖课。然而,全职从业者月收入普遍在2万元左右,与传闻中“月入50万”相去甚远。广告主对画面粗糙度的顾虑导致报价偏低,用户付费习惯也尚未成熟。行业共识认为,AI短剧虽具备流量爆发力,但情感表达机械(如AI哭戏生硬)、叙事逻辑薄弱等问题仍制约其商业价值。
内容进化:从技术炫技到“抽象癫学”
AI短剧的内容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以《三星堆:未来启示录》为代表的科幻特效为主,侧重视觉奇观;中期如《猫小猫打工记》通过宠物拟人化切入下沉市场,实现1.4亿播放量;2025年爆发的《九尾狐》则进入“抽象缝合”阶段,将古偶设定、网络热梗与无厘头行为拼贴,利用AI的“不可控性”制造“开盲盒”式观感,瑕疵反成记忆点。
行业格局:大厂入局与IP化尝试
面对这一新兴风口,掌阅科技、快手等平台已加速布局。掌阅将网文IP《遮天》改编为AI短剧,探索工业化生产链路;快手则通过自研“可灵AI”推出《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特效成本降低70%。与此同时,个人创作者通过重构《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公版IP实现“伪IP化”突围。业内预测,随着技术持续升级,AI短剧或将成为内容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品同质化、行业集中度提升等挑战亦不容忽视。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