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大利亚一名女性技术工作者因自己参与开发的AI系统取代其岗位而遭解雇的事件引发广泛讨论。该事件折射出当前全球职场正经历的AI替代浪潮,其影响已从制造业延伸至技术研发等核心岗位。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科技企业因AI技术优化已削减超9.4万个技术岗位。微软公开数据显示,GitHub Copilot等工具可完成30%的新代码编写,直接导致开发团队规模缩减。类似案例中,IBM采用AskHR系统替代8000名人力资源员工,亚马逊则明确将生成式AI列为缩减人力的关键因素。这种替代呈现显著的地域集中性,仅硅谷地区就流失超1.1万个技术岗位。
被替代岗位呈现三个典型特征:标准化流程(如特斯拉工厂95%的装配工序)、数据驱动型任务(如金融数据分析)以及初级认知工作(如技术文档撰写)。教育科技公司Chegg因学生转向免费AI工具而裁员22%,设计平台Canva则直接取消技术写作岗位。值得注意的是,替代范围正从执行层向决策层扩展,部分企业开始用AI进行合同审查、投资决策等复杂工作。
该澳大利亚案例的特殊性在于,开发者成为自身技术的替代对象。类似”工具反噬”现象在元宇宙领域已有先例,某工程师因ChatGPT冲击失业后被迫转行送外卖。专家指出,这种”自主开发替代”模式可能加速AI对技术岗位的侵蚀。
目前涉事企业已撤销解雇决定,但未披露具体补偿方案。行业观察人士认为,该事件预示着AI替代已进入新阶段——从替代人工劳动转向替代知识创造。面对这种结构性变革,持续学习AI协作技能或将成为职场生存的关键。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