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近日以非常规商业操作完成了一项价值1.5万亿美元的芯片供应链布局,这一系列交易由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及其核心高管团队直接主导,几乎未借助外部投行或律所支持。最新动态显示,该公司在10月26日与英伟达、甲骨文、AMD和博通等企业达成多年期协议,采取”先锁定芯片再完善条款”的策略,凸显全球AI算力竞赛已突破传统商业流程的桎梏。
技术层面的紧迫性正驱动着前所未有的执行效率。据披露,OpenAI近期与博通达成10千兆瓦定制芯片部署计划,这是继9月与英伟达千亿美元合作、10月初与AMD签署6千兆瓦协议后的第三项重大交易。这些项目预计2026年下半年启动部署,将使OpenAI掌控的总算力达到26千兆瓦——相当于纽约市夏季峰值用电量的两倍。值得注意的是,博通股价在合作公布后单日涨幅近10%,市值突破1.5万亿美元。
财务架构的创新性同样引发关注。在英伟达的千亿美元合作中,资金实质上形成闭环:投资款将直接用于采购英伟达自身芯片。类似模式也出现在与CoreWeave的119亿美元”算力换股权”交易中。这种设计使OpenAI在年亏损约100亿美元的情况下,仍能撬动超10万亿美元的远期投资计划。前高盛银行家Matt Levine评价其为”金融时间旅行”的典型案例。
市场分析指出,这种激进扩张源于对AGI(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预判。OpenAI联合创始人Greg Brockman公开表示,现有算力规模仅是”所需的一滴水”。为实现目标,公司计划到2033年部署250千兆瓦计算能力,这需要建设相当于250座大型核电站供电能力的基础设施。目前其每周活跃用户已突破8亿,但算力租赁成本预计将从今年的160亿美元飙升至2029年的4000亿美元。
产业链影响正在显现。除传统芯片巨头外,三星、SK海力士等存储芯片厂商也被纳入”星际之门”计划,将月产能提升至90万片DRAM晶圆。甲骨文则获得3000亿美元数据中心订单,将与英伟达共同构建十亿瓦级AI工厂。这种全产业链协同预示着AI基础设施投资正进入新纪元,贝恩咨询预估到2030年相关市场规模可达2万亿美元/年。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